73、辽国军事一国两制

    宁江州内,城内守军已经知道了伏昊杀了银牌天使谢里达,并且剿灭女真族中的异己反对者,率领女真人反叛大辽的消息了。

    即使伏昊在进行计划时,严格布控消息的走向,然而,被他带人屠戮的完颜部、爱新部里,还是有漏网之鱼幸运的逃了出来,并且躲过了伏昊的屠戮,把伏昊带领女真反辽的消息传了出来。

    按理来说,仅有四百常备兵的宁江州守军,在知道女真人反叛后,特别是他们兵力与女真人对比,少得太多,应该对女真人的反叛高度警觉才是。

    毕竟,女真和辽国之间,走宁江州这条路最近,女真人攻辽,宁江州绝对是首当其冲面临威胁的。

    然而,事实正好相反,宁江州从上到下,都没有对此引起太大的重视,或者说,虽然他们口头上说要重视,但在内心里,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瞧得起女真人,并不认为女真人能掀起多大的浪花。

    他们唯一做得不错的地方,大概就是得到消息后,不想担上拖延军情的罪名,选择第一时间,派人快马加鞭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东北统军司使,然后由东北统军司使上报给辽帝耶律延禧。

    当然,不重视女真人,也不能怪他们,因为辽国上下,对待女真起兵的态度,和他们其实差不多。

    耶律延禧执政至今,信用萧奉先、萧德里底等佞臣,自己又沉溺于畋猎,致使朝政废弛,边防也跟着守备懈怠。

    这期间,辽国内部像萧海里那样的小的叛乱发生不少,毕竟皇帝理政不多,经常放权给亲信臣子,那些反叛的辽国权贵,没能从皇帝手里得到多少权利,自然心生不满,觊觎皇权。

    再加上辽国立国以来的制度,使得那些不满的权贵手里,一直有不少只听命于他们的私兵,自然的,这就让那些觊觎皇权的人,野心更大。

    一旦他们脑子一热,也就不在乎皇帝手中的辽国的大量兵马,他们宁愿冒着风险赌运气,选择率领手下的私兵反叛辽国。

    而这些叛乱的结果,无一例外,都被耶律延禧派人镇压。

    辽国毕竟是大国,常备兵马就有数十万,辽人又是草原民族,即使仿造汉人制度立国,但全民皆兵的传统却是没有改变,遇到战事,拉起带甲百万的兵马,并不是问题。

    所以,哪怕耶律延禧疏于军政,但一般的叛乱,却不了他的统治。

    对于辽人来说,国内发生的叛乱,他们早已习惯,大都成不了太多气候,撑不了多久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多数辽人其实都不担心国内的叛乱了,这也是宁江州守军的真实心理写照。

    在大多数宁江州守军的认知里面,还处在原始部落的女真人,除了叛乱人数比他们多以外,在其它方面,特别是在军队最重要的兵甲上面,女真人差的太多,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女真人的叛乱,在人马兵甲上面,都不如国内权贵的叛乱,根本不足为惧。

    一旦女真人来,他们死守城池,然后等待救援就行了,等到皇帝派来大军平叛,那这叛乱也就基本上解决了。

    毕竟,他们有着坚城作为依托,女真人打城的话,他们可以直接召集辽国的民壮,一起死守宁江州,以此来拖住女真人,等待援军和皇帝的平叛措施。

    事实也正是如此,耶律延禧接到东北统军司使的消息时,知道伏昊率领女真人反叛后,就命令宁江州附近各地,整顿兵马,防备女真人,同时派遣海州刺史高仙寿,抽调一万渤海子弟军,由他统率,援护宁江州。

    虽然耶律延禧经常荒废军政,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下放给心腹,但并非说他一无是处,毕竟他能在知道女真叛乱后,还是能第一时间安排起平乱事宜,并且安排得井井有条的。

    这就说明耶律延禧的能力还是很强的,只是平日里不在乎权利,也懒政不想做,否则,面对辽国经常爆发的叛乱,说不得早就出大事了,哪还用等到阿骨打起兵反叛?

    当然,耶律延禧改不了性子,在安排完平乱事宜后,他就没有心思放在军政上,而是继续游猎,同时等待着高仙寿的好消息。

    在耶律延禧看来,女真的这次叛乱,就是小打小闹,只要他安排好一切,等辽国大兵一到,就能平定区区女真小族的叛乱。

    却说伏昊率领女真骑兵一路赶到宁江州附近后,便广撒探马,打探消息,为攻城做准备。

    很快,伏昊便得到探子消息,他们打探到宁江州如今的兵力部署。

    然而,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伏昊有些吃惊,因为这个人口数万,有着监视女真的军事重镇,城中竟然只有四百常备兵,这兵力未免有些太少了。

    仔细询问,伏昊才知道,辽国在和平时期,城池中的守兵,其实都不多,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契丹人是草原民族。

    契丹人建立辽国后,因为扩张太快,版图很大,虽然学习汉家王朝的很多封建制度,但其又保留着很多其原始部族的痕迹。

    在长城以北,辽国统治下的草原人口多,又没有进行从上到下的先进的汉化教育,只有一些权贵,接受过先进的汉化教育,所以长城以南的辽人,在制度上,多偏于草原民族。

    特别是军事制度,由于游牧性质浓郁,各部都逐水草而居,他们没有明确的驻地,所以对于驻守不驻守城池并不看重,因为他们的部族就生活在城池附近,一旦附近城池遇袭示警,他们部族得到消息,就可以立即集结部族里的常备兵马,安排救援城池。

    因此,这就导致虽然辽国常备兵马有数十万,但很多长城以北的城池,城中的守备兵力并不多,因为长城以北的常备兵马,多数都集中在各处游走的部族之间。

    而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后,幽云十六州的辽国人口不多,他们基本都受到先进的汉家文化的影响,汉化很多,生活习性上已经偏农耕民族,只保有部分本民族的特色。

    在军事上面,他们就和长城以北不一样,因为汉化更多,居住在城池里,所以长城以北的辽地,常备兵马都集中在城池内外,驻守兵力多。

    可以说,长城内外,辽国完全就是被分为两个军事制度,也正是因此,辽国的兵权制度才会被皇帝一分为二,由辽国皇帝亲掌最高兵权,下设北、南枢密院。

    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,一般由契丹人主管﹔南枢密院亦称汉人枢密院,掌汉人兵马之政,因此,辽国出现了特殊的一个朝廷里面,有两种军事体制并存的局面。

    伏昊了解的这个消息时,也是觉得有些好笑,没想到后世天朝重要的一国两制制度,其实在辽国时代早就有了,只不过一个两治的是政治制度,另一个两治的却是军事制度,这看起来还真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啊!

上翻页

菜单

下翻页